10岁,他是儿童团团长,与日本侵略者周旋,斗智斗勇,到各村庄演唱抗日救国歌曲,为抗日作出贡献;13岁,他参军入伍,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用勇气和医疗技术挽救战友生命,为保家卫国作出贡献。可当他说起自己峥嵘岁月时,他平静地说道:“我不是英雄,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他们才是英雄!”这就是今年99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孟繁德。
1927年,孟繁德出生在山东邹平的一个普通家庭。目睹日军种种暴行的孟繁德参加了山东省长山县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团长,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和小伙伴们立志要赶走日本侵略者,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那时候山区里条件差,没有什么像样的路可以走,主要道路大部分都被日军和伪军设立了关卡,于是他就经常带领小伙伴走山路去附近的村庄演唱抗日救国的歌曲,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
展开剩余73%“说实话,很多小伙伴们当时也很害怕,我就告诉大家,如果不把侵略者赶出去,我们就没有好日子过!虽然我们年龄小,但是我们也能为抗日出一份力,所以大家也都跟着我一起干!”孟繁德说。
1940年,13岁的孟繁德报名参军,成为山东军区清西军分区的一名卫生员。当时医疗条件极为简陋,在接受训练的这段时间里,日军经常扫荡,他们的训练基地也处在敌人严密监视中,但是这不能阻止他和战友们学习的热情,孟繁德和战友们一边与日军作斗争,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医疗知识。“当时山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子就自己搭木棚、没有照明的灯就点火把、没有医疗器械就拿木头铁丝自己做。”孟繁德回忆说。经过3个月的学习他和战友们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战场救护专业医疗知识,并被分配到清西军分区野战所担任卫生员。
在一次反“扫荡”中,孟繁德所在医院被日军炸毁,在医院里就医的战友们很多都被再次炸伤、病情危急。这时候他跟组织上申请由自己来带队把病情严重的战友送到军区总医院里救治。在获得上级批准后,他和战友们前后两次穿越敌人在公路上设置的封锁线,一起用担架把伤员送到军区总医院,确保了伤员生命安全,伤情得到及时救治。
1945年2月,孟繁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在攻打青阳店据点时,孟繁德和战友们获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那一刻,他与战友们相拥而泣,手中的绷带掉落在地,心中满是激动与感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成为他人生中难忘的记忆。
1947年,四平战役打响,孟繁德在一营担任看护长。他在距前线200米的地方设立救护所收容伤员。敌机扔下炸弹,房子塌了半边,孟繁德被埋在了里头。老人指着右膝说:“团政委带人把我扒出来,膝盖肿得像馒头,右膝与腰椎都受伤了。”伤未痊愈,因原来军医负伤,他接替军医职责。“那时候部队缺军医,也顾不上养伤,就要先救人。”孟繁德说。时至今日,孟繁德劳累后膝盖仍会肿胀疼痛。
1948年,在解放鞍山战役中,孟繁德正带着担架抢救伤员,他刚出院墙门口,敌人的一发炮弹就落到了跟前,刚喊隐蔽,没等话音落下,炮弹就炸开了,整个左脚被严重炸伤,小腿也受了伤,三颗门牙也炸掉了,腿中的弹片在长春历经三次清创才取出,现在离了拐杖一步也走不了。
负伤后的孟繁德调到辽阳卫生院任职,退伍后来到长春,在首钢吉林柴油机厂职工医院任外科主任,1984年离休。虽已脱下军装,如今99岁高龄的他,喜欢养花种树、读书看报,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学习,还经常到社区为年轻人讲述抗战故事,用自己的经历传承着革命精神。
回望过往,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时常浮现在孟繁德的脑海。他常常对年轻人说,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铭记历史。“希望年轻人要永远跟党走,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孟繁德说。
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来源: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发布于:北京市仁信配资-配资网官网-股票十倍杠杆-正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