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瞎聊一天是一天。
1875年,英国驻华翻译马嘉理带领一支火枪队,前往“清缅”边境迎接一支来自印度的探险队。迎接任务进行的很顺利,一路经过云南各州县,马嘉理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款待。
当马嘉理接上探险队往回折返时,路过云南腾冲,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马嘉理死于冲突,遗体还被吊在城墙上示众。事情很快升级成了外交事件。英方一口咬定清廷是背后主使,清朝则辩称是土匪所为。
双方各执一词,到了擦枪走火的地步。在其他列强的调解下,英方提出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并附加一个条件——清廷必须派一名大使,到英国向英王道歉。
面对英方提出的这个条件,清廷顿时炸了锅。天朝上国要奔走万里,去给洋人道歉。这份工作对清国公民来说,相当具有挑战性。
满朝文武都不愿意去。最后,这份丢人现眼的差事就落到了郭嵩焘头上。
展开剩余83%为什么要选择郭嵩焘?理由很简单。这一年,郭嵩焘获得了提拔资格,在军机大臣文祥的举荐下,进入了总理衙门。朝廷重用你,你就得替朝廷分忧,脏活累活,你不干谁干?
就这样,五十九岁的郭嵩焘,成为大清第一个驻英使节,筹备去英国道歉事宜。
郭嵩焘要去英国赔礼道歉的消息传到湖南后,湘阴父老乡亲立刻炸了。大街小巷张贴着“天主教大教士郭嵩焘”的大字报,昔日的好友或同僚李慈铭、王闿运、刘坤一对郭嵩焘表现出极大的失望,甚至与其断交。
这些人,要么是当世大儒,要么是朝廷要员。在他们眼里,郭嵩焘成了万夫所指的“卖国贼”。
郭嵩焘之所以接受“西行之旅”的任务,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清国的主流思想产生了深刻怀疑。当时,清国对列强持有两种主流态度,一种是抵制派,比如翁同龢。一种是洋务派,比如李鸿章、张之洞。
抵制派不必多说。即使是洋务派,他们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仍然是用抵制西方的态度去学习西方。
郭嵩焘与他们截然相反。郭嵩焘的观点是,学习西方科技不可能从根本上救清国,他反对清国上下“仇夷”的氛围。既要学习其技术,还得学习其制度。
郭嵩焘是想借助“欧洲之旅”,亲眼观察一下列强的社会风貌。
1876年寒冬腊月,虚龄60岁的郭嵩焘,在国人的唾骂中和南方潮湿的寒风中,于虹口码头登船,乘坐特拉万科尔号邮船,启程前往遥远的英国。
绕地球一圈,经过七万里长途跋涉,郭嵩焘终于抵达英国南安普敦港。到英国给人道了歉后,郭嵩焘就开始观察英国社会,把所见所闻记录在《使西纪程》一书中,他希望将这本书传回清国,唤醒清民的思想觉悟。
在来英国之前,郭嵩焘了解世界的窗口是徐继畬写的《瀛寰志略》。真正到了英国后,郭嵩焘一下傻眼了!他发现真实的列强社会,要比《瀛寰志略》所载,先进百倍不止。
社会风气上——彬彬然,见礼让之行。
司法方面上——没有狱卒刑讯逼供,监狱提供一日两餐,餐餐有鱼有肉,比清国平民吃得都丰盛。
组织结构上——英国采取“议会制”(西洋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在郭嵩焘看来,当时的英国议会制堪称“完美”的存在,绝对碾压清国的封建君主制。经过观察,郭嵩焘悟出了清国与英国的根本区别,清国过于依赖人治,国运全部寄托于明君贤臣,一旦失去了明君贤臣,王朝就玩不转了,而英国则是依靠制度去维持国家运转。
一个靠人,一个靠制度。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英国,简直是“人间天堂”。1876年,生铁产量655万吨,占全世界46.5%。钢铁产量在1875年已经超过190万吨,占全球38%。
此后,郭嵩焘到过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国会大厦,旁听了英国议会,参加了万国炫奇会(世博会)举办场地——水晶宫,这座建设于1851年的玻璃结构建筑,美轮美奂程度,不输小说演义里的“天宫”。此外,还去了白金汉宫、圣詹姆士宫、大不列颠博物馆、皇家海军学院以及巴黎罗浮宫。
其中,有一幕给了郭崇焘极大的震撼——英国禁吸鸦片协会,公开抗议政府向清国贩卖鸦片,而政府对此没有采取任何管制。放任民间公开批评“朝廷”,对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基因沉淀的清民来说,天方夜谭。
郭嵩焘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一边整理,一边往国内邮寄,希望清民尽快通过《使西纪程》,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
可是,当时的清国正沉浸在“同光中兴”的红利中。加上,刚掐灭了洪秀全的死灰,左宗棠收回了新疆,大清上下又开始觉得自己行了。
《使西纪程》寄回国内后,民间看不懂,清廷不想看懂,非但没有任何人相信,反而被打成了“妖书”,第一本西方社会实录《使西纪程》被清廷严令销毁。国内骂郭嵩焘的声音,更加强烈了。
国内不理解也就罢了,同为驻外公使的刘锡鸿,在国外也对郭嵩焘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把批判郭嵩焘的大字报张贴到外国公共场合。败坏郭嵩焘是“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这个人是清国上下公认的卖国贼,我与他不共戴天。
刘锡鸿上疏弹劾郭嵩焘三大罪状:
一是穿洋人服饰。二是站着迎接巴西国王。三是参加洋人音乐会。
在刘锡鸿看来,郭嵩焘的“三宗罪”严重侮辱了天朝“国格”。
顶不住压力的郭嵩焘在1879年,主动辞去驻英法使节一职,从伦敦港折返回清。
回国后,郭嵩焘的不幸才正式开始。因为他走后的两年,清国与郭嵩焘决裂了。
当然,朝廷没有惩罚他,保留他所有的官职,但不用他。郭嵩焘顶着空衔,回到湖南老家,闭门不出。
两年后,在举国唾骂中,忧愤而死。死后九年,北方义和团闹到湖南,这帮大师兄仍然要求湘阴官吏把郭嵩焘开棺戮尸,以警天下。
临终前,有人曾劝郭嵩焘,跟天下认个错儿,官照当、舞照跳、妞照泡,何乐而不为。
郭嵩焘坚决不认罪悔错,留下绝命诗:流传百代千令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不久,终于从四亿人的唾骂声中,解脱出来。
他在世时,曾用十二个字点评清国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
所有的“蠢、蛮、诈、怕”,无非就是自欺欺人,极力维护“天朝上国”的优越感。
发布于:山东省仁信配资-配资网官网-股票十倍杠杆-正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